运用射干麻黄汤并根据方药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点,可以辨治寒痰郁肺结喉证;辨治要点是喉间痰鸣似水鸡声,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或滑。
【组成】射干 十三枚 (9 g) 麻黄 四两 (12 g) 生姜 四两 (12 g)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各三两 (各9 g) 五味子 半升 (12 g) 大枣 七枚 (7枚) 半夏 大者,洗,八枚 (12 g)
【用法】用水840 mL,先煎麻黄去上沫,加入其余诸药,煮取药液210 mL,每日分3次温服。
【功效】温肺化饮,下气祛痰。辨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属于寒痰郁肺结喉证,以咳嗽、喉中痰鸣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咳嗽,气喘。
辨证要点:喉间痰鸣似水鸡声,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可能伴随的症状:胸中似水鸣音,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或手足不温,或面色青晦,或形寒怕冷,或胸中憋闷,或气急等。
【解读方药】方中用宣肺化饮药4味,麻黄偏于宣发,细辛偏于化饮,生姜偏于宣散,款冬花偏于宣润;降肺化饮药3味,半夏偏于醒脾燥湿,射干偏于利肺消痰,紫菀偏于下气消痰;五味子敛肺益气;大枣益气和中。又,方中用宣肺药配伍降肺药,以调理肺气;宣降药配伍敛肺药,以宣降收敛肺气;宣降药配伍益气药,宣降不伤肺气,方中诸药相互为用,以奏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之效。
【配伍用药】若咳嗽甚者,加大紫菀、款冬花用量,再加白前,以宣降肺气;若气喘甚者,加大麻黄用量,再加杏仁,以宣降平喘;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苔腻甚者,加大半夏用量、再加苍术、陈皮,以降逆燥湿;若胸中憋闷者,加全瓜蒌、薤白,以宽胸通阳化痰等。
【临证验案】
1.过敏性哮喘、迁延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苗某,男,52岁,郑州人。有多年过敏性哮喘病史,在2年前出现咳嗽、呼吸不规则、发热、咯少量稀薄黏液痰、盗汗,经检查诊断为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盗汗,咳嗽,痰清稀,呼吸不利,不思饮食,时有胸痛如针刺,手足不温,少气乏力,痰稀黄白夹杂,舌红少苔,脉沉细弱。辨为寒瘀夹阴虚证,治当散寒化瘀,益阴清热,给予射干麻黄汤、百合地黄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味:射干10 g,麻黄12 g,生姜12 g,细辛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五味子12 g,大枣7枚,生半夏12 g,百合15 g,生地黄5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红参10 g,莱菔子24 g。6剂,第1次煎40 min,第2次煎25 min,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 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低热减轻,咳嗽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饮食增加,大便略溏,以前方减生地黄为40 g,6剂。
四诊:自觉低热消退,手足转温,胸痛减轻,仍然倦怠乏力,以前方变大枣为12 g,6剂。
五诊:少气乏力好转,咳嗽明显减少,盗汗止,以前方减生地黄为30 g,6剂。
六诊:少气乏力较前又有好转,饮食尚可,以前方减红参为6 g,莱菔子为15 g,6剂。
七诊:胸痛未作,诸症均有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经检查迁延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痊愈,过敏性哮喘未再明显发作。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痰多色白辨为肺寒,再根据盗汗、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胸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又因痰稀黄白夹杂辨为寒郁夹热,以此辨为寒瘀夹阴虚证。方以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降肺止逆;以百合地黄汤滋补阴津;以失笑散活血化瘀,加红参补益肺气,莱菔子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
党某,女,67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年前又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服用中西药但症状未有明显改善,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心悸,气短,胸闷,下肢水肿,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弱略涩。辨为寒瘀水气夹虚证,治当温肺化饮,温阳利水,兼以活血,给予射干麻黄汤、
真武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味:射干10 g,麻黄12 g,生姜12 g,细辛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五味子12 g,大枣7枚,茯苓10 g,白芍10 g,白术6 g,附子5 g,红参10 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 min,第2次煎25 min,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 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咳嗽略有减轻,痰量较前减少,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仍然手足不温,下肢水肿,以前方变制附子为生附子5 g,生姜为20 g,6剂。
四诊:手足转温,水肿减轻,略有口干咽燥,减生姜为15 g,以前方6剂继服。
五诊:水肿基本消退,咳嗽减少,以前方6剂继服。
六诊:痰多基本消退,气短好转,又以前方6剂继服;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因
病情变化酌情加减治疗6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痰多色白辨为肺寒,再根据下肢水肿辨为水气,因舌质暗淡瘀紫辨为寒瘀,又因心悸、气短辨为心气虚,以此辨为寒瘀水气夹虚证。方以射干麻黄汤温肺散寒化饮;以真武汤温阳利水消肿;以失笑散活血化瘀,加红参、炙甘草补益正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