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日记易道日记

王付肺寒证用方:麻黄汤(《伤寒杂病论》)

根据方药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点,运用麻黄汤可辨治卫闭营郁证、肺寒气逆证、寒凝经筋证;辨治要点是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正常;另外,运用麻黄汤可辨治头部

症状、鼻部症状,以麻黄汤为基础方进行辨治,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组成】麻黄 去节,三两 (9 g) 桂枝 二两 (6 g)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12 g) 甘草 炙,一两 (3 g)

【用法】用水630 mL,先煎麻黄10 min,去其沫,加入其余诸药,煮取210 mL;每次温服70 mL,药后取暖轻微汗出,不需喝热粥助药力,其他服用方法可参照桂枝汤。

【功效】温肺散寒,宣肺平喘。

1.辨治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原因不明发热属于卫闭营郁证,以无汗、口淡不渴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

辨证要点: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紧。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体疼痛,肌肉疼痛,或烦躁不安,或鼻塞,或流清稀鼻涕等。

2.辨治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属于肺寒气逆证,以咳喘、气急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气喘,咳嗽,胸闷。

辨证要点: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可能伴随的症状:痰多色白,或胸满,或胸闷,或发热,或恶风寒,或头痛等。

3.辨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皮肌炎、硬皮病等属于寒凝经筋证,以关节疼痛、筋脉活动不利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关节疼痛,筋脉活动不利。

辨证要点: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可能伴随的症状:怕冷,或手足不温,或发热,或头痛,或肌肉疼痛等。

【解读方药】方中用发汗药2味,麻黄偏于发汗通络,桂枝偏于发汗通经;治咳喘药2味,麻黄偏于宣肺,杏仁偏于降肺;炙甘草益气生津,缓急止痛。又,方中用发汗药配伍宣肺药,宣散肺卫;发汗药配伍降肺药,宣透肺气;发汗药配伍益气药,防止发汗药耗散正气;宣肺药配伍降逆药,宣降肺气;宣降药配伍益气药,宣降不伤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

【配伍用药】若咳嗽甚者,加大杏仁用量,再加紫菀、款冬花,以宣降止咳;若气喘甚者,加大麻黄、杏仁用量,再加苏子、陈皮,以宣降平喘;若痰多甚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燥湿,利湿化痰;若关节疼痛者,加大桂枝用量,再加川乌,以通经散寒止痛;若鼻涕多者,加蔓荆子、细辛,以宣散止涕;若咽痒者,加大甘草用量,再加桔梗,以宣利咽喉;若不思饮食者,加大生姜用量,再加生山楂,以消食和胃;若怕冷甚者,加大桂枝用量,再加附子,以温阳散寒等。

【临证验案】

1.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心动过缓

曹某,女,41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心动过缓病史,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痰多色白,胸闷,无汗,胃痛,胃胀,食凉加重,心悸,动则气喘,心胸烦热,大便溏泄,舌质淡红、苔黄白夹杂,脉沉弱。辨为寒郁气虚夹热证,治当宣降肺气,健脾益气,兼以清热,给予麻黄汤、桂枝人参汤、黄连粉方与赤丸合方:麻黄10 g,桂枝12 g,杏仁15 g,红参10 g,生半夏12 g,制川乌6 g,细辛3 g,茯苓12g,白术10 g,干姜10 g,黄连10 g,炙甘草12 g。6剂,第1次煎35 min,第2次煎25 min,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 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咳嗽好转,大便溏泄减轻,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心胸烦热减轻,心悸好转,以前方减黄连为6 g,6剂。

四诊:痰量减少,胸闷减轻,胃痛基本消除,仍有动则气喘,以前方变白术为15 g,6剂。

五诊:痰多基本消除,咳嗽未再发作,心胸烦热止,以前方减黄连为3 g,6剂。

六诊:诸症基本缓解,又以前方6剂继服。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痰多色白辨为肺寒,再根据胃痛、食凉加重辨为胃寒,因心悸、动则气喘辨为心气虚,又因心胸烦热、苔黄白夹杂辨为寒郁夹热,以此辨为寒郁气虚

夹热证。方以麻黄汤温肺宣肺,降肺止逆;以桂枝人参汤温补脾胃,调理中气;以黄连粉方清泻郁热;以赤丸温通心脉,温化寒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皮肌炎、慢性支气管炎

詹某,男,62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4年前皮肤出现紫暗色丘疹、丘斑,肌肉疼痛,肌无力,经多地数家省市级医院检查诊断为皮肌炎,服用中西药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紫暗色丘疹、丘斑,肌肉疼痛,肌无力,声音嘶哑,吞咽不利,咳嗽,轻微气喘,咯痰,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弱略涩。辨为肺寒夹瘀夹虚证,治当辛温宣发,燥湿化痰,益气活血,给予麻黄汤、半夏厚朴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麻黄10 g,桂枝12 g,白芍12 g,杏仁15 g,生半夏24 g,厚朴10 g,生姜15 g,茯苓12 g,苏叶6 g,桃仁12 g,牡丹皮12 g,生附子6 g,红参10 g,炙甘草6 g。6剂,第1次煎35 min,第2次煎25 min,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肌肉疼痛略有好转,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手足转温,咯痰明显减少,以前方变生附子为3 g,6剂。

四诊:皮肤丘疹、丘斑减少,吞咽不利减轻,以前方6剂继服。

五诊:肌肉疼痛基本缓解,声音嘶哑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六诊:诸症明显趋于缓解,又以前方6剂继服;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因病情变化酌情加减治疗5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根据丘诊丘斑、肌肉疼痛、苔薄白辨为寒郁肌肤,再根据咳嗽、咽喉不利、手足不温辨为寒郁肺咽,因舌质暗淡瘀紫辨为寒瘀,又因脉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肺寒夹瘀夹虚证。方以麻黄汤宣发肌肤,温通散寒;以半夏厚朴汤利咽降逆,理气化痰;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散结,加生附子温阳散寒,红参补益正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易道日记 » 王付肺寒证用方:麻黄汤(《伤寒杂病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