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二陈平胃散并根据方药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点,可以辨治痰湿蕴肺证、脾胃痰湿证;辨治要点是口腻,肢体沉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或滑。另外,运用二陈平胃散最好能因人再调整用方用药,以此用之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组成】熟半夏(12 g) 白茯苓(15 g) 广皮(12 g) 甘草(10 g) 熟苍术(12 g) 厚朴(12 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行气降逆。
1.辨治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痰湿蕴肺证,以咳嗽、食后痰多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咳嗽,咳声重浊。
辨证要点:痰多,口腻,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或沉滑。
可能伴随的症状:胸闷,或胃脘痞满,或痰稠成块,或呕吐食少,或身体困倦,或食后痰多, 或食油腻加重等。
2.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属于脾胃痰湿证,以胃脘痞闷、痰阻咽喉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胃脘痞闷,不思饮食。
辨证要点:口腻不渴,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或沉滑。
可能伴随的症状:腹胀,或胃脘疼痛,或头沉,或呕吐食少,或身体困倦,或大便不爽, 或食油腻加重等。
【解读方药】方中用化痰药2味,熟半夏偏于醒脾燥湿,广陈皮偏于理气和胃;化湿药2味,熟苍术偏于醒脾燥湿,厚朴偏于行气降逆;理气药2味,陈皮偏于行散,厚朴偏于下气;益气药2味,白茯苓偏于渗湿,甘草偏于生津。又,方中用化痰药配伍化湿药,以绝痰湿之源;化痰化湿药配伍理气药,气顺则痰消;化痰化湿药配伍益气药,以气能化痰化湿;理气药配伍益气药,理气化痰不伤气,诸药相互为用,以奏燥湿化痰,行气降逆之效。
【配伍用药】若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以宣降肺气;若口腻甚者,加大苍术、陈皮用量,以芳香化湿;若胸闷甚者,加大陈皮、厚朴用量,以宽胸行气;若食少者,加大半夏、陈皮用量,再加生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若胃脘疼痛者,加桂枝、芍药,以通经缓急止痛等。
【临证验案】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胆囊炎侯某,女,61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胆囊炎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但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咯痰色白,胸闷,短气,胁胀,时有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时干时溏,小便正常,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弱。辨为寒痰郁肺,胆胃郁热证,治当温肺化痰,清胆和胃,兼益中气,给予二陈平胃散与小柴胡汤合方加味:生半夏12 g,茯苓15 g,陈皮12 g,苍术12 g,厚朴12 g,黄芩10 g,生姜10 g,大枣12枚,红参10 g,柴胡24 g,生山楂30 g,麻黄12 g,生甘草10g。6剂,第1次煎40 min,第2次煎25 min,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 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咯痰减少,胸闷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咳嗽减轻,胸闷,以前方减麻黄为10 g,6剂。
四诊:口腻消除,饮食好转,以前方减山楂为24 g,6剂。
五诊:口苦消除,咳嗽止,咯痰不明显,胁痛未作,以前方6剂继服。
六诊:病情稳定,未有明显不适,又以前方6剂继服;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因病情变化酌情加减用药治疗50余剂,诸症消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咯痰色白辨为寒,再根据不思饮食、大便时干时溏辨为脾胃不和,因口苦口腻、舌质红辨为湿热,又因脉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寒痰郁肺,胆胃郁热,夹有气虚证。方以二陈平胃散温中燥湿化痰;小柴胡汤清热调气益气,加麻黄宣肺平喘止咳,生山楂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