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定喘汤并根据方药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点,可以辨治寒痰哮喘证、寒痰哮喘夹热证;辨治要点是咳嗽,痰稠色白或黄白夹杂,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夹黄,脉沉或紧。
【组成】白果 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 (10 g) 麻黄 三钱 (9 g) 苏子 二钱 (6 g)甘草 一钱 (3 g) 款冬花 三钱 (9 g) 杏仁 一钱五分 (5 g) 桑白皮 三钱 (9 g) 黄芩 一钱五分 (5 g) 半夏 三钱 (9 g)
【用法】用水700 mL,先煎麻黄10 mL,再加入其余药,煮取药液210 mL,每日分3次服。
【功效】宣肺散寒,降肺化饮。
1.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百日咳、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间质性肺疾病属于寒痰哮喘证,以咳嗽、痰稠色白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哮喘,咳嗽。
辨证要点:痰稠色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沉。
可能伴随的症状:气急,或胸闷,或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寒,或口渴欲饮热水等。
2.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百日咳、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间质性肺疾病属于寒痰哮喘夹热证,以咳嗽、痰稠黄白夹杂为基本特征。
【适用病证】
主要症状:哮喘,咳嗽。
辨证要点:痰稠黄白夹杂,舌质淡红、苔白腻夹黄,脉滑或沉。
可能伴随的症状:气急,或胸闷,或心烦,或胸中烦热,或形寒怕冷,或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寒,或口渴欲饮热水等。
【解读方药】方中用温宣药3味,麻黄偏于宣发,款冬花偏于润肺,白果偏于敛肺;温降药3味,苏子偏于消痰,半夏偏于燥湿,杏仁偏于润肺;寒凉降逆药2味,桑白皮偏于泻肺,黄芩偏于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又,方中用温宣药配伍温降药,以温肺宣肺降肺;宣降药配伍寒凉药,制约温热药不燥化,兼治夹热;宣降药配伍益气药,宣降不伤肺气,方中诸药相互为用,以奏宣降肺气,温肺化痰之效。
【配伍用药】若咳嗽甚者,加大苏子、款冬花用量,以宣降肺气;若气喘甚者,加大麻黄、白果用量,再加五味子,以宣降平喘,敛肺止逆;若形寒怕冷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痰甚者,加大半夏、杏仁用量,再加陈皮,以燥湿理气化痰;若胸中烦热者,加大黄芩、桑白皮用量,以清热除烦;若苔腻甚者,加茯苓、陈皮,以渗利化湿等。
【临证验案】间质性肺疾病、慢性结肠炎
梁某,女,54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在1年前经检查又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多次服用中西药但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胸中怕冷,胸满胸闷,咳嗽,气喘,痰稠色白,咯之不出,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辨为寒痰郁肺夹虚证,治当温肺散寒健脾和胃,给予定喘汤与橘枳姜汤合方加味:麻黄10 g,白果10 g,苏子6 g,款冬花10 g,杏仁5 g,桑白皮10 g,黄芩5 g,生半夏10 g,陈皮50 g,枳实10 g,生姜24 g,生附子5 g,红参10 g,生甘草12 g。6剂,第1次煎40 min,第2次煎25 min,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 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胸中怕冷好转,烦躁不安减轻,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咳嗽减少,咯痰较前爽利,饮食好转,仍手足不温,以前方减桑白皮为6 g,变
生附子为9 g,6剂。
四诊:胸中怕冷基本消除,手足转温,以前方减生附子为5 g,6剂。
五诊:咳嗽、气喘减轻,以前方6剂继服。
六诊:胸闷胸满减轻,减陈皮为24 g,6剂。
七诊:诸症基本趋于缓解,以前方6剂继服。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因病证变化酌情加减治疗50余剂,病情稳定。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气喘、口淡不渴辨为肺寒,再根据胸闷胸满、不思饮食辨为气滞,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痰稠色白、苔白腻辨为寒痰,以此辨为寒痰郁肺夹虚证。方以定喘汤温肺化痰,宣肺止咳,降肺平喘,寒药兼制温热药燥化;以橘枳姜汤行气宽胸,降逆除满,加红参补益肺气,生附子温阳散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